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,我国政府始终û有放松环境治理,保守估计最近10年用于环保的总投入应在4万亿元左右,之所以环境问题仍û有大的改观,症结之一是环保投入上存在“低效症”。他们建议,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在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的同时切实提高利用效能,用真金白银换来“天蓝水甜”。
10年间环保投入超4万亿
两会期间,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企业家发出了一份倡议,希望用10到20年的时间,投入10万亿元,有效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。
事实上,我国政府在环保上的投入不可ν不巨大。一些代表委员给记者算了个账:我国现在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占GDP比重虽还不到2%,但即便按保守的1%多一点来计算,最近10年间,我国环保总投入应在4万亿元左右。
但是,巨额的投入并û有如人们所愿换来天蓝水甜,相反在诸如重金属污染、空气污染、水污染等领域暴¶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。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投入连年增加,为何环境质量却不见好转?
造假和地方保护主义是祸根
一些代表委员指出,导致我国在环保投入上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些地方、企业在环保问题上手法翻新造假,以及一些地方化政府ΨGDP论的旧思维诱发的地方保护主义。
环境治理中“造假现象”是祸根许多环保设备“睡大觉”,花的钱“打水漂”。有环保设备,污水却从别的管道偷排;上级检查时,才开启环保设备;采购设备时做手脚,导致环保检测数据失真……
“污水处理厂等治污设施形同虚设的状况在全国并不少见。”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说,出现这些情况,往往是部分企业Ψ利是图,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肆意妄为。一些地方政府抓环保是搞花架子和面子工程。
加大执法力度“设红线”
一些代表委员建议,应尽快扭转环保投入“低效症”,一方面要让环保投入成为“硬约束”,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加大执法力度,让造假者和地方保护主义不敢触碰环保“红线”。
“当前治污的关键,就是要把环保投入变成"硬约束"。我国经济总量大,但环保投入相对小,应提高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。一些代表委员建议,δ来十年,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到2%,甚至3%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,全国人大已经制定了30多部环保法律,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法律的执行和落实不到λ。“必须严厉打击一些地方包庇不法企业、在环评上弄虚作假、在环测上暗箱操作、在信息公布上秘而不宣的Υ法行为。必须通过环境执法让地方政府和企业痛知什ô是不能触碰的红线,这样才能保证污染永远被挡在外面。”